Untitled Document
论文关键词:语用迁移 语用负迁移 翻译
论文摘要:语用迁移是语用学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在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语用负迁移现象的分析,提出导致语用负迁移的原因在于学习者对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及其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入,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不能进行相应正确的转换。构建语用翻译能力不仅要有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知识,还应具备相应的文化意识。
一、语用迁移
语用迁移是语用学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指在不同文化的交际中,人们借助于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语用迁移可分为两种形式:正迁移和负迁移。语用正迁移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套用母语语用规则获得成功,而语用负迁移则相反。语用负迁移属于母语对目的语的一种消极影响,存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理解、运用以及整个学习过程中。语用负迁移可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文化负迁移。语用语言负迁移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的语言形式。例如:
(1)今天太累了。
译为Today was really tired.(套用中文句法)。
(2)你知道怎么做了,对吧?
译为You know how could do,yeah?(滥用所学语言的模式)。
社交文化语用负迁移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文化中的语用规则以及语用参数的判断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例如:
(3)A:你的英语讲得很好啊!
A: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B:还差得远呢,我只不过是个初学者。
B:No,far from it I’m just a beginner.(交际者自身的文化标准迁移:对待别人的赞美要谦虚。)
(4)今晚打扰你了。
I’ve bothered you a lot this evening.(社会意识迁移:对别人的盛情款待要表示客气。)
二、语用迁移与翻译
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它研究特定情景中尤其是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语言习得必须经过目的语输入—掌握—输出。在这一过程中,语用迁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而翻译作为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古典语言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的一种外语学习手段,stein berg(1984)指出:实践证明,用语法翻译法所获得的语言知识比其他所有的方法所获得知识的综合还要多。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笔者发现母语迁移现象贯穿始终,影响译文质量,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英汉两个民族也不例外。它们在观察、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我们经常会发现在英文译文中有汉语句子习惯表达方式,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储存在我们大脑里的母语知识影响我们对第二种语言的运用。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是极为复杂的、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翻译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文和用另一种语言创造性地再现原文内容的过程。它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一种复杂的转换过程,是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从翻译角度分析,语用迁移是两种文化互相移植过程中的思维、习惯、价值观等综合因素的转换。所以,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需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翻译实践证明,两种语言翻译全过程中所接触的语言因素仅仅是入门的向导。一旦进入深层翻译,它所牵涉的远远不只是表层结构的语言因素,而是深层结构的非语言因素,例如文化因素等。只有对原语语言及文化有透彻地理解,才能准确地传译原语意思,同时,在转换成译入语时,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习惯、思维及表达方式,用恰当的表达方式翻译原语,使译语读者得到与原语读者近乎相同的感受。如果停留在原语的表达阶段,也就是套用原语的语言结构或表达方式,有时会有完全不同于原语的感受甚至贻笑大方。然而,由于母语是语言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它的语音系统、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句型结构等早已客观地存在于学习者的头脑中,是抹不去、甩不掉的。例如,Kern(1994)研究了51名美国学生阅读法文文章的过程,发现这些学生时常运用母语来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概念。事实上,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要百分百地摆脱母语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都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而发生语用迁移的原因是源于我们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深入理解不够,因而不能进行正确的转换。如果我们不顾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在规约表达上的差异,不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而把原文的一切信息都直译到译文中,那么必然会导致原文含义的丧失或者错误地传达出原文没有的含义。
三、语用迁移现象及分析
这一部分我们将对一些在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语用迁移问题进行描绘与分析。
(一)词汇方面
1.单词
(5)He is a running dog of the landlord before liberation.(错误)
He is a lackery of the landlord beforeliberation.(正确)
学生在翻译时,只注重字面上的对等而忽视了汉英文化上的差异而没能进行相应的转换。西方人认为狗是“忠实”的象征,因而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褒义。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词语多含贬义。“走狗”是形容、斥骂敌人、坏人的,而“running
dog”在英美人眼里是好家犬。其实,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的“走狗”一词的真正对等英语词应是lackey、flunky、follower、stooge
等。
(6)Could you introduce me a good book?(错误)
Could you recommend me a good book?(正确)
英语里的“introduce”比汉语里的“介绍”使用范围要小得多,当说英语的本族人听到“introduce”一词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introduce
somebody to somebody else(介绍某人给另外的人),当然也不排除自我介绍。“Could you introduce me a good
book?”这样的句子会使他们感到不可思议。
2.短语
(7)The playground is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错误)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persons on the playground.(正确)
汉语“人山人海”表达的意思是“人非常多”,如果译成“people maintain people sea”,显然词不达义。
(8)He likes promising to others, but he always eats his own words.(错误)
He likes promising to others, but he always breaks his own promise.(正确)
英语里的“eat one’s words”并非汉语的“食言”,其义应为“被迫(屈辱地)收回自己的话”。例如:He told everyone he
has absolutely certain that his article would be published by the “Times”,but
when the letter of rejection came, he had to eat his own words.而汉语里的“食言”义为不兑现诺言,用英语表达应为“break
one’s words”或“break one’s promise”.
(二)句法方面
1.主语使用不当
汉英两种语言都可以由主语+谓语+宾语(即S+V+O)构成,即SVO是两种语言的基本结构之一。但这种相同结构却并没有对中国学生学英语产生正迁移,相反,成为他们学习地道英语的障碍。
(9)His French speaks well.(错误)
He speaks French well.(正确)
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topic-prominent),其主题不一定就是句子的主语。如“他的法语说得好。”这个句子就是典型的主题句,按汉语的思维习惯,“他的法语”是主题,后面的部分是对主题的说明。而英语则是主语显著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而且主语通常是实施某种行为的主体。
2.牵强使用主动结构表示被动
被动句在英语中的应用要比在汉语中广泛得多。英语句子对动作的主动与被动有着清楚的区分,而汉语在某些情况下则不区分,习惯上以主动语态表达。学生对这方面的差异往往不够重视,不懂得何时该用被动结构,许多应以被动形式出现的句子也牵强使用主动句。这样,就违反了英语的习惯,导致句型单一、刻板、生硬。
(10)南方出产大米。
The south grows rice.(错误)
Rice is grown in the south.(正确)
此例中尽管汉语是主动语态,但“南方”并非动作的执行者,用其作主语按主动结构译成的句子,套用了汉语句子习惯。
(三)语用方面
社交语用失误:
(11)F: Last night, I had a bad cold and went to sleep very late. It’s why
I have red eyes today.
S: You should put on more clothes, drink plenty of water, have a good rest
and go to see a doctor.
在汉文化中,人们善于通过提建议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关心,诸如“多穿些衣服、多休息,别感冒了”等话语,但对追求人格的英美人来说,则是干涉私事,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在这个对话中,学生的热情是多余的。正常的反应只说: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就足够了。
(12)F: Here i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 hope you like it.
S: No,no ,no……I really can’t accept it.
F: But you must. It was bought specially for you.
S: No ,no, I won’t.
F:(at a loss)oh, come on.
S: No, no, I can’t, I won’t take it.
F: Oh, come on, take it.
S:Taking it slowly)oh……all right, you really shouldn’t have gone to the expense.
这是一位外国留学生送生日礼物给中国学生时的一段对话。在中国文化中,有教养的人在接受别人的任何礼物之前都要反复推辞以示礼貌,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一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礼物甚至当面打开以示对礼物的喜爱。由于文化习俗不同,中国学生在接受留学生的礼物之前,套用了汉语文化习俗,使这位外国留学生感到疑惑和尴尬。他可能会认为中国学生不太友好或者根本不喜欢他的礼物。
四、结论
语用翻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语用翻译能力关心的是翻译出来的语言是否能够被理解,是否能够被接受,是否合乎语境,是否合乎文体。教师有必要在教授时,适当地选取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让学生进行“英—汉”或“汉—英”翻译。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体会两种文化的互动,从而构建语用翻译能力。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应当有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而且还应当有本国和英语国家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要不断培养和加强我们的语用意识及跨文化意识,使自己对英语及汉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防止和避免外语学习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Brown,R.And Glman,A.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A].in T.A.Sebeok(ed)
Style in language [C].MIT Press,1960.
[2]Pinkham,J.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0.
[3]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4]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1).
[5]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