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日本語
English
简体中文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服务项目
专业能力
翻译技术
人才招聘
翻译价格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经营理念
公司资质
典型客户
翻译实力
管理团队
质量保证
翻译流程
保密制度
翻译语种
首页
>
关于成都博雅翻译
>
行业新闻
收益悬殊导致文学翻译成“银发工程”
2004年12月15日 成都译网-成都翻译网-成都翻译公司 浏览选项:
颜色
Black
Red
Yellow
Pink
Green
Orange
Purple
Blue
Beige
Brown
Teal
Navy
Maroon
LimeGreen
出处:解放日报
新华网上海频道12月15日消息:在日前举行的“草婴文学翻译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在向草婴先生60年来兢兢业业为翻译事业作出杰出贡献深表敬意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年轻的翻译者是否也能甘于寂寞,投身文学翻译队伍?
    
确实,翻译队伍老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研讨会现场放眼望去,但见满堂皓首。而记者从此前的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的换届选举会上获悉,拥有547名会员的翻译家协会,目前会员平均年龄高达59岁,年龄最长的已超过90岁。文学翻译,真成了“银发工程”?
    
有人说,中国是个翻译大国。书店里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翻译读物便是一大佐证:据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万种;而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达到9.44万种。此外,中国译协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但其中,大多是实用翻译,真正从事文学翻译的很少。
    
当下,年轻的一代对外语驾轻就熟,为什么却不愿介入文学作品翻译?一些翻译界人士认为,文学翻译是一件艰苦而又费时的工作,由于稿酬偏低,有的译作者放弃了翻译事业,用自己掌握的外语做商业翻译或做家教。而一些具有翻译发展前途的青年外语人才,还没有跨进翻译的门槛,就已经被种种诱惑吸引走了。某公司的李先生业余时间从事一些商业翻译,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帮人译一份商业计划书每页是几百元收入,而译文学作品的稿酬千字才30元左右,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收益却有这么大的差异,该做什么还需要选择吗?
    
而一些既有较好的中文功底又有一定外语驾驭能力的年轻写作者也承认,一部译著的完成,其劳动量不下于一部著作的创作;某种程度上,这种二度创作的劳动量甚至要高于文学创作。他们认为,论影响,写一部原创作品,别人会注意是谁写的;而翻译一部作品,大众关注的是原作者,译者的名字往往会被忽视。业界人士指出,没名没利,恐怕也是年轻译者远离文学翻译的一个主要原因。
    
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曾说,原作者是踏着译者的“脊背”来到中国的。这话确实道出了翻译工作的神圣和不易。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一个翻译者必须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社会、民俗、文学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语言背后所附载的内容、情节。在把握了原著的神韵风格之后,还要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原著的精神气质乃至语言风格。也正是借助译者以自己的心血和劳动精心架起的“文字”桥梁,我们才得以走近一部部世界名著。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读者越来越要求在第一时间阅读世界优秀的作品,对翻译的质和量都有了新的要求。翻译需要输入新鲜血液,加快翻译队伍的建设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姜小玲
(本文已被浏览 1614 次)
关于我们
服务项目
专业能力
翻译技术
人才招募
在线询价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09 成都博雅
翻译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